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已经形成。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构成了网络舆情。如何准确掌握网络舆情中所传达的情感倾向、把控其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力,舆情分析工作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舆情评估体系设计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为方便厘清杂乱的舆情表象,可建立一些评估指标,比如:传播扩散指标、民众关注指标、内容敏感指标、态度倾向指标等。
1.传播扩散指标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其下包含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等。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一般可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位。
2.民众关注指标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其下也可分为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微博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MSN、微信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
各通道活性可通过发布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转载量变化率等来获取。
3.内容敏感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其下包括敏感性和敏感程度等。
4.态度倾向指标
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其下包含态度倾向性和倾向程度等。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
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
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搜寻、调查和采集。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信息收集时,要抓住关键渠道,如: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热门论坛、微博等为主要挖掘渠道;小道消息、谣传等,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挖掘渠道;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舆情信息收集时,还应把握有价值舆情点:热点、焦点、兴奋点、波动点、重点、诱发点等。
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
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
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
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
三、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2.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
3.抽样分析法
科学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 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
网络舆情的分析评估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从业人员细致、有耐心、且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水平。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收集工作亦是一个海量的工程,仅依靠人力,其效果事倍功半。但是,技术手段也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应以人工为主、技术为辅,依靠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手法,客观公正地发掘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